中国土地

期刊导读

一碗面一种人生,咸阳面食不可辜负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6

咸阳所处地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农业十分发达。最早在《诗经》中,周朝人就对发祥地周原一带的土地发出由衷的赞美:“周原朊朊,堇茶如饴”——肥美的土地,长出的苦菜味道也像糖一样;“荏菽旆旆,禾役穗穗,麻麦幪瓜瓞唪唪”。中国的农业之神后稷,就诞生在这里。战国时,关中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当年秦国修的那条郑国渠:“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肥,长我禾黍”。当时的农人已经能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汉书》说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之固”。关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很自然,关中人吃饭以面食为主。前不久,以“丝路咸阳·世界面都”为主题的“丝路咸阳·2019咸阳面食博览会”在咸阳举办,咸阳各区县展示的面食,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面食包括:旬邑县的手工搓搓、旬邑饸饹、荞麦面,彬州的御面、教场门饸饹、荞麦凉粉;乾县的乾县酸汤面(一口香),鸡面、驴蹄子面、手工搓搓,彬州的御面、教场门饸饹、荞麦凉粉;礼泉的烙面、犁细面、彬豆面、四棱面;泾阳的拨刀面、蘑菇窝窝面;三原的疙瘩面、拔刀面、窝窝面;兴平的秦刀剁面、油泼面;武功的镇花面、饸饹面;淳化的荞麦饸饹;永寿的红汤涎水面、油汤面、臊子面;秦都区的臊子面、裤带面、汇通面、搅团;渭城区的裤带面等。

血条汤

长武县位于陕西西端,甘陕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最后一驿,是西兰路的入陕第一站,地理位置重要,自古兵家必争,取长治以武之意,故名长武。此地民风融关中的淳朴与塞外的豪放于一体。饮食亦朴拙豪放,大气浑成,最具特色的当属本地独特的“血条汤”。长武人红白喜事、生日满月、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头一顿上等饭便是血条汤。血条汤端上席,漂一层鲜红的油泼辣子,筷子一动,红红的血条,翠绿的芫荽,雪白的豆腐,葱花,金色的黄花,黑色的木耳,再加大肉臊子,色味俱全,引得人直流口水。血条汤的关键在血条上,它的制作方法是:把白面用鲜猪血或鲜鸡血拌匀,擀成细条,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晒干储存。做汤的时候,把干血条放入滚水锅里,煮泡5-10分钟,然后放进大油,加上调料佐菜,烧开即可。吃血条汤,一般要泡上白蒸馍,配上凉拌豆芽或粉丝等凉菜,这样馍香汤热,菜凉味鲜,准保叫人解馋满意。

面鱼子

面鱼子,因形象银鱼而名。它更象蝌蚪,是用荞麦面做的,灰白色,是一种极普通的冷食。因为它既有稠的,也有稀的,总带些汤水,放凉了吃,味道不象一般冷饮是甜的,而是又酸、又咸、又辣。每逢庙会,街旁总有几处卖面鱼子的食摊。摊子间,摆一张小桌,有三、五张小板凳,桌上放一筷笼,插满了木筷。在小桌的一旁,另置两个大盆,上面盖着盖儿,一盆装面鱼子,一盆装兑好黑醋、酱油、大蒜泥、辣椒酱、芝麻酱、香油、咸胡萝卜末、咸白菜末的“井水”。食用时用漏勺将面鱼子从盆中捞起,控一下水,装碗中,再用汤勺舀兑好味的“井水”就行了。面鱼子的做法很简单,将荞麦面用清水调稀,倒入漏勺,向正在滚着的沸水锅中漏,有时,可用右手执勺,左手拍打右手腕,将荞麦面糊漏入沸水中。待煮熟,用漏勺捞起,放入冷水中浸凉,再换“井水”泡上即成。

手工搓搓

搓搓面就是在案板上全部采用人工和面、揉面,然后再醒面。待到面通风塑形后,再用手将面搓成小拇指粗细,长约30-50CM的面条,也叫棍棍面。因其成型过程采用人工手搓而成,故其名为手工搓搓面。

裤带面

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裤带面。真正的裤带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1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4-5根面条足够一顿饭。面条光滑柔软有筋性,无论是浇臊子还是加油泼辣子,吃起来都是非常带劲。

煎汤面

煎汤面是彬州民间的传统名吃,柔穰绵长,口味鲜香,是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的美味佳肴之一,素以“薄、筋、光、细、长、香、辣、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有道是:“煎汤面,似针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到筷子打秋千,放到碗里摆丝线,咬到嘴里嚼不烂,幸福日子万万年。”这不仅是人们对彬县煎汤面的赞誉,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御面

彬州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州著名的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彬州御面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饴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