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期刊导读

越做梦越清醒浅析泥土的梦的情感意蕴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泥土的梦》作于1940年,诗人杜谷将三十年代诗歌中的流行意象“梦”以及四十年代由艾青开创的“土地”意象巧妙融合,既有含蓄的浪漫,又有诗意的现实,抒发了其内心浓烈的家国情怀。

艾青说:“诗人能忠实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是应该的。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情趣等等之最真实的记录。”[1]面对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巨大灾难,作为热血青年的杜谷毅然决然拿起笔墨,书写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表现了他内心涌动的强烈的意志力和使命感。同时,他又受到了现代派诗人的感染,细腻的抒情方式和丰富的情感想象都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江南式的小桥流水缓缓进入杜谷的诗意世界之中,更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阴柔之美。可以说,“正是涂抹在现实关切之上的这一层暖暖的幻想给杜谷诗歌带来了‘亮色’”。[2]《泥土的梦》正是这样一首富于柔丽之美的现实之作。

诗歌的第一节只有一句:“泥土的梦是黑腻的”,这种手法值得关注。自由体诗歌的形式虽然是十分活泛的,但一句独立成节有其特殊性,必是诗人有意为之,在抒情方式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形式上来说,这种手法有效地抑制了感情的扩散。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不可能通过一个句子独立完成,都需要有一句起兴,引出所咏事物,前后两句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情感的饱满和完整。而本诗并不致力于将情感洋洋洒洒流露出来,而是以一句独立成节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束缚,这样做的目的是积淀情感,使其更加细腻、浓郁、深刻。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为情感的抒发留下余地。从内容上来看,在修饰泥土的梦时,诗人选择了“黑腻”这个形容词。这个词在视觉效果上并不给人以享受,诗人为何会把它引入诗情呢?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黑腻”就象征着国土的沦陷和社会的黑暗。可见,“黑腻”是诗人对时代的个人体验的高度概括,更是那个时代共同情感经验的集中体现。这两个字就犹如同心圆的圆心,是整首诗情感凝聚的精华,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这一句可独立成节,成为引领诗情的首节。

下一节和第一节的意象在视觉观感上似乎大相径庭:“当春天悄悄爬行到北温带的日子/泥土有最美丽的梦”。其中,“春天”、“美丽”都给人以生机和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假设,具体体现在“当……的日子”的语用形式上。“当”字的出现说明,只有春天到来,泥土的梦才是“美丽的”,以此反衬出现在的世界仍然是“黑腻”的。这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戴望舒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那里”是离叙述者较远地方的表述形式,与“这里”形成强烈对比。“手掌”所触碰到的地方是美好的,就意味着“我”所处的现实环境是恶劣的。因此,这里的“美丽”,只是“黑腻”的扩展性表达,是第一节诗绪的延续。

第三节集中描写了五种梦的情形:绿郁的梦、灌木林的梦、繁花的梦、散发着果实的酒香的梦、金色的谷粒的梦。“绿郁”是南方的意象,“灌木林”是非东北的北方地带特有的植物,“繁花”代表了四季如春的南方,“果实的酒香”是南方常见的情景,“金色的谷粒”是北方秋天特有的景象。这五种梦境同时写到了南方和北方,看似毫无规律的意象背后却表现出了诗人在意象选取上的良苦用心。四十年代的战乱将中国分为了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等分区,不同的意象呈现,便代表着不同区域的土地的不同情感指向。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难以捕捉的情感化为真实可感的意象,以具象化的方式表现了他对中国整体命运的关照。

再看这几组梦境之间的关系。这五组意象看起来像是随意的铺排,然而一首好诗绝不是诗意的重复渲染,其情感内涵一定是有序可循的。首先,这五组意象经过了由“绿郁”到“金黄”、由“繁花”到“谷粒”的变化过程,很容易令人想到季节的更替和植物的生长。这种收获的过程形象地隐喻了梦实现的过程,从“绿郁的梦”到“金黄的梦”便象征着革命的果实将会渐渐成熟,美好理想将一步步走向现实,充分体现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