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人民群众日常出行与贸易往来流通带来巨大的便利。而实施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能够确保区域经济获得进一步提升,高效集约化利用土地,将有效解决土地闲置问题。为此,探寻土地综合开发的模式非常关键,是适应地区发展、增强地区经济的核心要素。
一、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类型
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比如开发重点不相同、经济水平良莠不齐、地域性质强、跨度大、分布广泛且分散,都属于铁路沿线最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在选取开发模式方面同样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同时,具备较成熟综合开发条件的土地都处于中型或大型城市,具备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与众多的人口,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空间和流动性。因此,能够用于综合开发的土地也较为集中。而小型城市或者县城、乡镇,在土地综合开发的空间、利用等方面有限,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特征与优势。总体来讲,必须要慎重考量铁路沿线土地开发模式的选取。通常根据旅客最高聚集数量,将站点划分为小、中、大、特大型。特大型站点,像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日客流量大约在2 万以上;大型站点,日客流量大约在2 万以下;中型站点日客流量大约在6 000 左右;小型站点日客流量大约在2 000 左右。对于不同类型的站点而言,其沿线土地的开发模式也各有特征。这些站点在资源、地理、经济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选取开发模式必须要展开针对性的设计。
二、特大型、大型站点综合开发模式
针对特大型、大型的铁路站点而言,多在中、大型的铁路枢纽当中建立,但是资源少、土地价格却很高。在土地开发模式方面,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综合交通枢纽模式
综合交通枢纽模式首先要制定相关的规划标准、规范,体现一体化规划设计理念。需要确立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城镇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各种交通模式之间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并且增强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边境交通中的枢纽城市建设工作,切实有效践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健全我国交通网络体系。服务水平、运输效率高、物流成本低是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势,同时,还能起到节能环保、资源集中利用的目的,可以改善当下综合交通枢纽不统一设计规划、不顺畅连接方式、不协调的运行管理、不同步的建设时序等状况。
(二)TOD 模式
此种模式是将公共交通作为导向的一种发展模式。其中,所谓的公共交通具体所指的是巴士干线、轻轨、地铁、机场、火车站等轨道交通。随后,将公交站点当作中心,以步行大约5 至10 分钟,即400 至800 米的路程当作半径,从而将城市中心与中心广场建立,将居住、教育、文化、商业、工作集中,成为混式用途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确保雇员以及城市居民在不将汽车排除的情况下,能够对步行、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模式更加便利的运用[1]。运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从而对城市发展当中所出现的用地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做出协调,是TOD 运用的主要方法。适用于组织紧凑的,具有公交支持的站点综合开发。将办公楼、住宅楼、商业楼在可以步行到达的公交站点区域当中进行设置。同时,将较为适宜的街道网络建设,对步行带来便利,同四周的住宅区衔接。将密度不同、价格不同、类型不同的居民住房混合,并且将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建设,同时做好绿化工作。
(三)高铁新城模式
此种模式属于当下最新兴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随着我国高铁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开发模式。目前,我国在高铁规模方面已经成型,成为了各大城市发展中最为核心的支柱,对于高铁经济而言,能够将人工、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消费资料以及消费群体等因素进行融合,从而在沿线站点周边实现聚集发展与优化配置。然而,想要将该模式合理应用,必须要将市场以及产业规划的支撑工作做好,并且需要预留足够的空间,否则将会因过大规模开发,而造成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发展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发生,乃至形成“鬼城”。
三、中小型站点综合开发模式
针对于中小型的站点而言,通常该地区容积率比较高、优质土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员较为密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建立,并且存在人均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建设差、地域辽阔等特征。通常,对于该地区而言,具备众多的资源,例如旅游、农产品、物产品等,对于该类型站点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