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期刊导读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土壤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2-16

文章摘要:【目的】土壤固碳在抵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气候过渡带的土壤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和敏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处于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通过分析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较大空间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土壤有机碳(SOC)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及正确评估气候过渡带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提供参考。【方法】在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空间因素的基础上布设样地,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借助GIS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解释力及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差异,判定影响研究区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随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森林类型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分别为4.18 kg/m2和2.67 kg/m2,其中0~20 cm土层SOCD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7 kg/m2)的56.55%;②SOCD呈现南北林区高,中间农田和草地低的格局,SOCD大于10 kg/m2集中在海拔≥1 000~2 000 m的林地,小于1 kg/m2的集中在海拔<500 m的草地。在海拔上,SOCD随海拔梯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均在海拔≥1 500~2 000 m出现峰值(7.32 kg/m2,4.94 kg/m2);在土壤类型上,SOCD最大的是石灰(岩)土,最小的是褐土,黄棕壤和棕壤在0~20 cm土层SOC储量最高,分别为2.005 Pg和0.815 Pg,二者占总储量的72.83%;在土地利用类型上,林地和农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林地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分别为4.87 kg/m2和3.05 kg/m2,农田分别为2.75 kg/m2和2.00 kg/m2,比林地分别下降77.09%和52.50%,林地碳储量占87.48%,农田占12.02%;③对SOCD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大的是海拔(0.25)和土地利用(0.20),其次是土壤黏粒(0.11)。不同驱动因子在交互作用下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素的解释力。【结论】海拔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SOCD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不同驱动因子交互后呈现双因子协同增强或1+1>2的非线性协同增强的效应。农田SOCD明显低于林地,因此,应加强研究区内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林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土壤碳固存能力。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S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