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今年真是有趣,跟磕头拜年杠上了。
若不是就地过年,还没功夫写文章。
回老家的话,初一上午就是到处磕头,初二还要去姥姥家磕头拜年,哪有精力在这瞎掰扯。
书归正传,现在继续聊磕头拜年的事。
这是写的第三篇文章,就依次排开,叫三辩吧。
首先,并不是山东人都磕头拜年的,有的地方从来不兴这一套,有的地方曾经兴过,又逐渐淡化了。
但是在鲁西南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重要兴俗。
网上说三道四,讲什么的都有。
有的认为磕头是陋习,是虚情假意,表面文章,有的认为是糟粕遗毒,愚昧落后。
并且,指责越穷地方越讲究磕头礼数。
认为这些地方家族内部互相嫉妒,明争暗斗,甚至长辈欺负晚辈,贪图小恩小惠,嫌贫爱富,攀贵弃贱。
不可否认,乡村社会传统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外部冲击,已经坍塌解体,民风世俗已不如昨。
正是因为乡村产生危机,所以人们对传统的东西才更加敏感珍视。
再过几十年,可能连磕头都会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风俗如何,情感价值观如何,我觉得对乡土民风需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磕头跪拜是表象,内里的文化内涵是让人心存敬畏,恪守人道统。
通过磕头拜年,表达出来的感恩孝亲之情,体现出的长幼有序伦理规则,体现出一个地区的风俗教化,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那些站着的人,对磕头拜年的人不屑蔑视,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多么文明开化,在道德上就高人一等。
因为,人性的本质,与站着或跪着并没有直接关系。
向天地父母尊亲下跪的人,并不懦弱,也不愚蠢。
跪下去是孝子贤孙,站起来是英雄好汉。
只要心存良善,仁义在胸,大丈夫可伸可屈,可扬可抑。
而站着又能代表什么?
这让人不由想起辜鸿铭那句话:
那些淳朴的乡亲,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一年到头奔波劳累。
当他们跪向大地,磕头作揖,重复先民遗风时,我恍如看到历史长河淙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