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很奇怪,我对来自遥远西域的文化,始终充满兴趣。为此去了大西部也去了青海新疆和西藏。这一次看到扬州双博馆有“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在浮尘飞扬是漫漫黄沙天,去了。
算起来,有四年多没来双博馆了。四年前,几乎每月去一次。博物馆还是那个博物馆,亲切、熟悉。一楼的主题展厅,我最熟悉。每一次有新的布展必去。
青海,三江源头
这一次,看到了什么?地理位置“三江源”的青海,是各民族共同的聚集地,有五十五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是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一朵花,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
其实,我最想看的是唐卡,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第一次看到唐卡,是多年前在青海的塔尔寺。至今记得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唐卡和壁画。酥油花是塔尔寺独有的艺术品,用酥油塑形象物的特殊技艺。严寒的冬季,才能制作酥油花。制作的僧人,要不断将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让手指保持冰凉。塔尔寺以外的西藏寺庙,再没见过。
唐卡倒是见过不少。第二次去青海,以及一路向西藏的途中,都有看到。塔尔寺的堆绣唐卡,是唐卡的一种,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等粘贴、堆砌,主体是大小佛像,周围点缀了鲜艳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唐卡区别于我以前看过的所有书画艺术,所以记忆尤为深刻。
这一次在博物馆,看到了唐卡,其中还看到了堆绣。其中一幅黄财神堆绣唐卡,风格与我记忆中一样。一般来说,堆绣分为联幅与单幅画两种。单幅堆绣唐卡,大多以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等图案为创作主体。联幅画则以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塔尔寺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六尊者显神通”和“八仙过海”两幅大型堆绣唐卡,就是联幅画唐卡的顶级代表。
堆绣唐卡黄财神
漫步在展馆的唐卡前,想象制作人一刀一剪的辛劳和虔诚,有点感动。他们不是工匠,却将事情做到了极致。这是信仰的力量。就像塔尔寺的酥油花,没有坚强的毅力,难以想象每天在冰雪的冷水中劳动的坚守。
堆绣,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扬州不缺绣品。扬州绣品名满天下。扬绣有“针画”美誉。绣娘们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她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其中的“仿古绣”最具扬州地方特色。它们与“堆绣”的差别太大了。
彩绘唐卡,唐卡中最常见的艺术形式;度母,藏人最喜的佛像造型。度母有二十一像,是观世音的另称。最常见的度母有白度母、绿度母等。不过,不同于我们对观世音的固有印象,唐卡中的度母,形象更率性。藏人唐卡中的“吉祥天女”与我们概念中的“飞天”造型,也完全不同。
除了绣品唐卡,还有一种艺术形式我也很喜欢。“擦擦”。擦擦是彩绘的一种,却是用模具造出来的小型雕像,以金刚、行空等佛教人物为主。主要制作方式以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相比唐卡,有模具,可以制造得容易一点。
彩绘绿度母金唐卡
再说说其它吧。都知道藏人个个信仰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和雍仲苯教。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回族是青海的又一个大民族。西宁的大清真寺等,代表了回族在那里的地位。这次展品中,我看到一本厚厚的手抄本“古兰经”。这本带了信徒心血的作品,没有标注作者。无名信徒一笔一划的认真,与佛信徒刺破手指抄经有一比。
一尊坐着休息的骆驼,我似乎听到隐隐的驼铃。那是来自大漠漫漫黄沙中最美的声音。骆驼双峰,神情安逸。前腿向后,后腿向前地跪伏着。一路跋涉后,能有稍稍小憩,骆驼很开心的状态,似乎能看出来。万物同理,人畜共情。我作众生平等的解析,没错吧?
青海玉树的康巴囊谦黑陶,真的惊艳了我。自认我看过不少陶器精品,但是囊谦黑陶是第一次看到。陈列的几个带流黑陶壶,都是现代品,多少有点遗憾。即便如此,黑陶发出的金属光泽,还是另我大吃一惊。如果是来自遥远时代的成品,该有怎样的气质?
三江源,江河之源。貌似一样的河水,离开青海,各自按照个性发展,行成不一样的浩浩汤汤。长江的三峡、黄河的九曲、澜沧江流遍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外所有自然景观和气候类型的了不起经历,都是唯一。长江黄河由西向东,是中华的母亲河。澜沧江由北向南,最后由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