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
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过去住在山上,到最近的医院都要几个小时,我都不敢生病。现在如果身体不舒服,几分钟就能找到医生给我看病。”从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搬进县城旁边的沐恩邸社区后,40多岁的吉觉几伍感到生活越来越方便。和悬崖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凉山还有7.4万户、35.3万人。更让他们感到开心是,今年5月,他们拿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房本”,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
悬崖村
沐恩邸社区
12月1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像吉觉几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立足主责主业,着眼基层一线,聚焦群众需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然而,这只是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方面。
厅党组带头示范 引领全面推进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厅党组围绕服务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开展重点调研课题57个;党组会议研究确定厅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0个、厅级党员领导干部民生实事32项,专题听取“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进展情况。
记者获悉,厅领导积极发挥了“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队到21个市州听取“两代表一委员”对自然资源工作的意见建议,带头深入到分管系统和领域、服务对象和窗口单位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头研究落实方案、联系服务群众、下基层听意见、出实招办实事,推动解决民生和发展问题。
机关党委多次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和召开推进调度会,协调推动相关处(室、局)和直属单位加快进度一体推进,抓实抓细、务求实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在村里打工,一年能挣3万元,还能照看孩子。”最近,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麻城镇高桥幼儿园开了一场家长会。中班40多个孩子,来了30多位妈妈,麻城镇双桥村村民李大非是其中之一。
叙永地处乌蒙山区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30%。5年前,因为生育女儿,在浙江打工的李大非回到双桥村,但家庭收入却直线下降。
今年,四川省乌蒙山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完成,李大非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这让她感到很开心。四川省乌蒙山土地整治项目惠及约23万脱贫人口,近8万脱贫人口直接受益,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打工的梦想。
叙永县麻城乡乌蒙山土地整理项目
和李大非一样,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村民程宗勇至今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搬进了新房,拿到了红本本,这心里更踏实了,生活也有了新盼头。”针对部分搬迁群众产权意识不强、登记意愿不高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主动靠前服务,攻坚克难,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统筹推进”的联动机制,通过召开“坝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讲解,切实提高不动产登记发证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提前一月全面完成登记颁证36万余,将“放心证”送到老百姓手上,让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
巴中易地扶贫搬迁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通知》,从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持续深化土地制度和行政审批改革、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加大矿产资源保障力度、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等十个方面明确要求、压实责任,让回乡青年有盼头、投资人有甜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